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中国结的丰富内涵。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圆梦蒙乡文化实践队于2023年8月10至8月25日先后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磴口、临河等地开展以“一缕红丝线,结出千万家”为主题的中国结体验活动。活动采取“讲授—体会—动手制作—爱的传递”的志愿服务形式,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引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传”——留住经典底蕴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圆梦蒙乡文化实践队的全体志愿者共同参加了“圆梦工程”志愿服务项目培训活动,并通过观看《结艺》、《绮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学习中国结的来历、分类、寓意以及编织方法。还前往内蒙古河套文化博览馆、内蒙古河套文化艺术中心寻找属于中国结的元素,了解蒙古族服饰、图腾与中国结的联系与不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不断寻找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
志愿者们参加线上志愿服务培训
志愿者在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馆中寻找中国结元素
“结”——走进千家万户
在完成了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志愿者们正式开始本次志愿服务,先后前往了赤峰市西城社区、平庄矿区中学、红山社区中心、江林社区、明珠城等地开展中国结文化宣讲和中国结制作体验活动。用PPT课件向群众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以及中国结背后蕴藏的故事和情感。“你们知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说的是哪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吗?”在一个个的字谜中志愿者开始了对中国结的介绍,一个来自5000年前工艺品仿佛坐上了时光机一般赫然出现了我们的眼前。“结绳记”的由来、中国结的发展历程、中国结在古代与现代的应用场景……志愿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同学们感受感受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国结的丰富内涵。
志愿者在平庄矿区中学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结的制作流程
“融”——焕发时代新活力
宣讲活动结束后,大家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将线绳裁剪成合适的长度,经过压线、抽绳、拉花等动作,一个简易的中国结就做好了。通过志愿者的教学,同学们体验了不同的结法,如“双线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盘长结”等,他们相互组队,一起探究不同的结法技巧,与志愿者们一起完成了大型中国结的制作。
志愿者在西城社区和群众一起编织中国结
志愿者在手把手教平庄矿区中学的学生编织中国结
志愿者在明珠城和群众共同制作中国结
群众向志愿者展示编好的中国结
在历史长河的纵坐标上,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今天中国结不再局限于恋情的信物,而是扩展为联结亲情、友情的纽带。中国结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融汇了心智、技巧、精力,其外观小巧、朴实、精致,更符合国人传递祝福、表达情感的需要。
志愿者们与西城社区群众共同展示中国结作品(供图:穆欣妤)
志愿服务以无数微光汇聚时代暖流,涵养主流价值,彰显了社会文明的温度和高度。为了将这一份祝福传递下去,圆梦蒙乡文化实践队还开展了“旧衣远助”活动,将编织好的中国结和旧衣一起捐助到社区旧衣回收箱,由社区联系中西部地区贫困山区进行捐赠活动,让中国结的祝福跨越千里传到千家万户。
据悉,“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是由中央文明办三局、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招募遴选组建,旨在面向中西部地区农村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普及活动。医学院圆梦蒙乡文化实践队成功入选,团队按照服务计划,认真准备服务内容,精心设计服务形式,扎实开展好服务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
撰稿:医学院 穆欣妤 陈祥子
核稿:魏元一